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建言献策 >> 正文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提升高教育人质量
2018-01-15 14:46 田 莳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但在育人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不利于各类创新人才的表现,主要包括:办学特色缺失;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重科研轻教学而且互相脱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重视学科专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等等。只有改革种种弊端,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才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出大批创新拔尖人才来。  

一、确立创新素质教育、开放式办学理念  

高校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知识的探索者,是积极通过探索进行学习的参与者。学生需要教师同他们一起探索知识,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去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新问题,发现已有知识、技术的不足并找到其新的应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就是创新。传统教育往往不是去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制造同一种思维模型下的思维统一,习惯于让学生去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不是寻找存在的多种答案的可能性。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一切“创新者”提供一种宽松学术气氛,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要学生从中体验创新的思维,教育学生敢于关公面前耍大刀耍出新花样,在鲁班门前锯出新式木头。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和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个性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复杂性,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自由的发展。并且,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要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整个历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以智育为中心以及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多向度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术沙龙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参与到创新的环境中来,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一些高校将这一做法归结为研究型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形成这种追究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的关键在于领导。高校的各级领导在学术问题上,要少一点行政命令,多一点讨论,甚至辩论,多一点宽容和尊重,给小人物一点发言权。  

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必须注重开放式办学的力度。我国高校围墙都修得十分严密,与其他单位“泾渭分明”,但高校人的心一定要与社会相通,因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关系包括:高校与企业间建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生产实习培训及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地方重点工程和企业技术改造的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研、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实行开放式办学,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了解和吸收大量鲜活的、来自现实的实践性经验,可以有效地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教育模式。这既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建立一支善创新、强实践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毋庸置疑,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应成为学校校长和全体教师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目标。要实现这样的任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目前,大学里教专业课的教师“单干”现象比较严重,跨学科的交流和跨学科学生的培养就更难了。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缺少团队精神。另外,不少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不负责任,留给学生的印象是缺少责任心。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师不能只是“传道”式的“教书匠”,更应该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或是技术创新队伍中的一员,学生心中“三创”的偶像。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支撑这些行为的创新人格心理素质。这既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反映在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改革之一就是打造与科研队伍融合的教学团队,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奖、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等)。在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明确要求课程团队要由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领衔组建教学团队,奖励“优秀教学育人团队”。这种做法利于克服科研、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的脱节,利于科研队伍与教学团队的融合。正是鼓励政策,使不少科研水平很高的教师不仅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在负责或参与或亲自指导各类各层次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第七,“两条线”考核制度。这是实现科研与教学队伍融合的制度保证。所谓“两条线”考核,就是分别制定科研和教学工作质和量的考核条例,并分别设定底线,教学工作质和量达不到最低要求的,无论科研如何,都视为考核不合格,该制度极大地促动了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为解决高校科研、教学两层皮的问题,应采取具体措施打造与科研队伍融合的教学团队。首先,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师的学术水平在科研中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使科研对教学有反哺作用。其次,学校领导应该倡导和鼓励科研实验室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把科研课题或实验室建设任务,分解为适合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或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并与他们一起奋战,使大批本科生跟随指导教师进入国家、省部级和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这种科研和教学融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力量。至于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进入实验室这在一般高校大都已经落实。第三,鼓励实验室科研成果经过简化改造成教学实验设备,为教学服务。使学生开拓视野,更多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第四,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把成熟科研成果写进教材,应用于本科教学。第五,鼓励各实验室在完成本科教学实验的同时,尽可能成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第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对于取得优异教学业绩的教师给与重奖(例如有各级教学名师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培养这批人的教师具有真正的实践创新能力。现在的情况是,不少教师不愿意去做实践教学的工作,因为在评职称时实践教学没有份量,几乎等于“白做”,不如搞科研,既有劳务费还可以发表论文。因此常有这种事情发生,一位教师调进来时讲好的是做实验室工作,可是干了一年后就不干了。在已有的教师队伍中不少人是出了家门就没出过校门,自身对实践教学环节不熟,缺少社会经验,显然,若在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就更难了。解决的办法是组织年轻教师“补课”,主动带领学生下工厂和研究所,亲自认识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人事部门应该聘任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人充实教师队伍。在岗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做好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并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

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它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重要通道。实践教学之所以要有顶层设计,是因为以“方法”、“能力”和创造性为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也有其规律性。由于社会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要求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和专业,其实践教学的细节也会有很大差别。实践已经证明,凡是实践教学搞得好的高校,都会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制定整体教育教学的同时,认真进行实践教育环节的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并与课堂教学交叉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关键。要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不同年级的实践教学需求和特点,例如实施大一科普、大二实验、大三大四亲身科研体验的分段式实践教学,实现不同年级本科生由认知向实证的转变。并要强调,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一定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讨论(争论)性、综合性、研究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体安排可以是大一、大二年级校内实验、基础工程训练。要实行递进式、层次化、相互衔接并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条件建设上满足工程训练“量大、面广,人人动手”的教学要求。实现由认知向实证的转变。鼓励并发动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参加科研实习,将科研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现由综合性实习向研究性实习的转变。顶层设计能否落实在于各级领导,特别是系或教研室一级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他们要做到心中有数,使实践教学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使之具有新颖性,不重复或合理的重复,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防止走过场。

实践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大体上概括为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两大类,科学实践活动包括了实验、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科研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有社会调查,国家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的公益活动等。理论教学的环境一般是在教室里,讲授的内容局限于相关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的理论模型以及知识等,虽然现在有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信息量大些,但主要还局限在教材里面,特别是“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束缚人才的个性发展。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助于锤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培养与人相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社会经验。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科研训练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相当关键的。因为科研课题大都具有综合性,可能涉及不同学科和专业,从而自然地打破了课堂教学专业的封闭性。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打破课堂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自闭式教学和课程体系,使不同课程内容自然交融。并通过对不同科学现象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比较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急需的高级人才,正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因此,学校要增加投资,为各年级学生提供认识、参与和主持科研的条件,搭建学生课内、课外科技活动平台。科研课题可以是学生自选,也可以学生主动报名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是实验室和教学课件项目,无论题目如何,一定是要学生主动,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其中一种方法是吸收优秀人才早进科研组。提早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985及863科研项目等,让他们尽快成才,让人才脱颖而出。三年级科学研究实习是学生在本科期间进行独立科研训练,以激发创新性为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选题到实践、实验(测试)再到总结、提高、理论化的完整科研过程训练,以培养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选题、文献综述、实验、分析总结写论文和答辩的每个阶段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运用和分析能力以及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检验和锻炼。有的学校为了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要求落到实处,专门成立了毕业设计检查小组,全程监督学校毕设文件的实施,让教师认真负责,让学生全力投入,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前得到全面的训练。

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实习的形式,可以是集中形式也可以分散进行。对于集中实习的形式,学校和实习单位实行共管的制度,带队教师和企业负责实习的领导一起就实习大纲进行交流,根据实习大纲和企业特点,精心安排和落实实习计划;实习结束时,由带队老师和企业部门共同对学生和实习队进行考核,并有书面报告向学校汇报。对于分散自主实习,每位学生必须有校内和实习单位各一名指导教师,对实习全程负责,学生实习后应提交实习报告和实习笔记,及单位或指导人的评语。为了对分散自主实习严格管理,防止走过场,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对实习生进行答辩考核。无论是生产实习还是其它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场地和人员,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学校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本建设(如建设工程训练中心等),除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外,重要的是校外基地的建设。结合学院的科研和教师的项目,与一批科研院所、工厂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可以与外单位联合成立研究中心(实验室)。通过有组织地将学生安排到这些生产实习基地,参加系统的参观、工艺实践活动,了解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过程、生产过程,将课本内容与实际进行结合,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切实使学生能想到、能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以学科为依托,科研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实行科研和教学团队的融合,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质量一定会提高。

[本文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责任编辑:吴绍芬)  

参考文献:  

[1]王梦恕,龚克等.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在何方?[N].科学时报,2009-3-17.  

[2]胡建华.大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3]缪正华等.创新实验内容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J].科技资讯,2009(9)

关闭窗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老协会